图片 试论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创新路径_酷游体育官网-app下载*

酷游体育官网-app下载*

当前位置:主页 > 毕业论文 > 教育类 > 教育理论 > >

试论提高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创新路径

来源::未知 | 作者:酷游体育官网-app下载* | 本文已影响
 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,阅读不仅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学习活动,而且也是一个人获取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。古人说得好,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”“读书破万卷,下笔如有神”。现在,很多有识之士也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,总结出诸如精读、泛读、细读等读书方法。然而,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,教给学生捷径呢?笔者认为巧立“文眼”,对提高学生,尤其是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一定的帮助。下面,本文拟对此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。
    一、从文章的题目选“文眼”
    题目一般是文章的“窗口”,它与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是休戚相关的。因此,老师在指导学生读题时,不但要求学生明白其意思,而且,要依题目的初步感知,设想一下作者可能写哪些相关的人或事。笔者认为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去探求。
    (1)辨别其属性。看题目是以物为题,或是以时间地点的名称为题,还是以文章最突出的地方等为题。例如,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课《沁园春·长沙》,看题目很显然是以地点为题的,学习这篇课文,我引导学生围绕着:长沙里著名的景点是什么、作者是怎么描写的、作者立足点是什么等问题,分小组展开讨论,学生竞相作答,气氛十分热烈。然后,我指派小组代表发言,很多代表发言都能切中要害,如有的同学说,长沙景点有湘江、橘子洲等。有的说,作者以“看”和“忆”统领全文,看“万山、层林、漫江、百舸、鹰击长空、鱼翔浅底”,由山上写到江中、写到天空、再写到水底,由眼前山、树、水、船、鹰、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。“忆”概括了战斗生活的经历,由实到虚,表现了作者关注国家命运和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感受等。有的更是有独到见解,把作者思路概括为四幅图:独立寒秋图、湘江秋景图、峥嵘岁月图、中流击水图。
    (2)对题目进行假想。看到题目,可以对题目设想一下,文章可能会写哪些内容?会怎样去写?如《小石潭记》,学习这篇文章时,我指导学生进行如下的假想:①《小石潭记》到底记了些什么?②小石潭的景物为什么值得作者去写作?③看题目“小石潭”三字后设想一下石头有多少种?什么样子?那潭水清不清?深度怎样?④“石潭”前面又加一个“小”字,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心境?文章是按一般游记体裁的格式去写的吗?⑤设想你就是和柳宗元同游的一员,游览中你和柳宗元说了些什么?等等。为下一步学习小石潭中的石头、潭水、游鱼、树木、藤蔓等,作了一个全面的推理,为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。
    (3)抓住题目中的重点字词进行判断。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七课《范进中举》最为典型,对于范进来说,中举前,生活贫困,无人怜惜;中举后,喜极而疯。对胡屠户而言,中举前可以任意辱骂范进,骂他是“现世宝”;中举后,称范进是“天上的星宿”。而众乡邻呢?中举前,家里断粮无人过问;中举后,有拿鸡蛋来的,有拿白酒来的,也有背斗米来的。可见,全文紧紧围绕“中举”二字进行对比描述,刻画了范进热衷科举的形象,鞭挞了胡屠户、众乡邻那种趋炎附势、欺贫爱富、庸俗自私的丑恶嘴脸。
    二、从文中的重点语句中寻找“文眼”
    文章的中心句有时在段首,有时在段的中间或文章的中间,有时在段后或篇末卒章显志。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八课《口技》,在学习这篇课文时,我先是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,朗读、默读都可以,在熟悉课文后,让学生去找这篇文章的中心句,学生很快就举手抢答了:“京中有善口技者。”继而我乘势启发学生:中心句既然已经找出,那么到底哪一个字又是中心句的重中之重呢?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:“善”字。接下去,我启发学生:课文如何去写“善”呢?并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大讨论。经过小组代表发言,畅谈他们选择“善”的种种理由。最后明确:全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,第一部分开篇就写了道具、场景以及布置的简单,还有观众的极大热情,从侧面烘托了“善”。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一家四口人由睡到醒,又由醒到睡和那失火救火的过程,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绘了表演过程中的如何“善”。第三部分再次写了道具的简单,来印证表演口技技艺的“善”,结尾呼应“善”。本文以“善”字而起,中间着力渲染刻画如何的“善”,结尾呼应“善”,结构十分严谨和完整。“善”字一线贯之,不愧为文中的“眼睛”。
    三、从文章的线索中寻找“文眼”
    有的文章行文时有一条线索贯通而下,文章靠线索发展而展开,从而构建文章的骨架。线索有时又分感情线索、叙事线索等。茅盾的作品《白杨礼赞》,它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“咏物抒怀”的第二篇散文,作者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组织文章。教学这篇文章时,我先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漫游西北高原,去尽情地领略白杨树的风姿。然后,提问学生:文章中哪些语句直接点出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呢?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,通过师生互动,共同找出了相关的语句,如:“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,我赞美白杨树!”“那就是白杨树,极普通的一种树,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。”“这就是白杨树,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,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。”“我赞美白杨树,就因为……”这些语句都对白杨树的“不平凡”尽情歌颂,句式结构相似,意义步步深入。“不平凡”三个字反复出现,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,因而本文是以白杨树的“不平凡”为抒情线索来组织文章的。又如,《背影》是朱自清的作品,“背影”就是文章的线索,全篇都是以父亲的“背影”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,“背影”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了四次:开篇设疑——点出背影;望父买橘——刻画背影;父子分手—一惜别背影;结尾思念——照应背影。这样,就以“背影”为线索,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,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,同时反复照应了标题,使文章贯穿一气,浑然一体
   四、从时间的推移来取“文眼”
    有些文章如游览性、记叙性或自传式的文章大多以时间的推移来写作。有的隐含在课文的内容里,有的明显体现在时间性的词语上,有的题目就暗示了整个时间段。例如,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都德的《最后一课》,就分为:“课前—上课——下课”三个时间,课前写了小弗郎士幼稚、贪玩、不爱学习,上课时写了小弗郎士的难过和懊悔,下课时写了小弗郎士及众人的悲愤。《最后一课》既是题目,也可以说是时间性的“文眼”。再如,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作品《父母的心》,故事的发展就体现在时间性的词语上,文章虽然以《父母的心》为题目,突出的是浓浓的爱心、淡淡的哀愁,抒发了人类共有的感情——亲子之爱。但是作者却以时间顺序,通过一艘轮船上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,不愿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富人的故事,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。因为课文有明显的时间性词语,我就引导学生,在课文中找出时间性词语及这一时间发生的相关事情。同学们踊跃发言,完成得较好。
    五、从空间转换来探求“文眼”
    这方面在游记性的作品或记叙性作品中较为常见,空间变换有时在题目上就已经明确点出,有时在写作时分别注明空间转换的地点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鲁迅写的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是很好的体现,在指导学生学习本文时,我启发学生分析“从……到……”的关系,很多学生都说是空间转换的词语,接着,我进一步启发学生:“百草园”和“三味书屋”这两个地方有何异同?我让学生分组讨论,学生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: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就像是文中的两个眼睛,因为课文不惜笔墨抒写了百草园充满了儿童的乐趣,在百草园里无论是春、夏、秋、冬都是那么迷人,不但可以看到美丽的菜畦、高大的皂荚树、光滑的石井栏、肥胖的黄蜂,还可以听长妈妈讲故事。到了冬天,还可以捕鸟、堆雪人、打雪仗……而另一个地方呢?却有天壤之别,那卧着梅花鹿画幅下的三味书屋里,教学内容陈腐单调,而从教的老先生呢?又老是叫人背书,教学方法陈旧呆板得要命。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对比,嘲讽了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、教学制度,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、喜欢自由、快乐生活的天性。还有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四课短文两篇之一的《于园》,可谓是按地点转换的文言文经典,因为教学的是文言文,又针对七年级的学生基础和心理特征,我先是让学生自由读,后集体读,感知文言文的节奏,然后让学生看注释翻译课文,不能译的,我予以指正,在此基础上,我适时指导:本文行文特点是怎样的?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,有的说按地点转换来写,先写了前堂石坡,石坡上的果子松、牡丹、芍药;接着写后厅的池塘,池塘中假山的奇峰绝壑;接下去写了卧房槛外盘旋而下的沟壑;最后写了园后水阁的小河、灌木和禽鸟,层次井然,条理清楚。有的说:按地点或者空间转换,主要顺序是:前堂石坡——后厅大池——卧房槛外——园后水阁。看来同学们对这种行文思路较为容易理解和掌握。
    六、以事件内部的逻辑关系推断“文眼”
    大凡入选中学阶段的课文,无论是写人或记事的文章,大都与事件息息相关,写人离不开记事,写事也离不开写人去展开,纵观事件内部逻辑关系,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:一是情节性较强的,按序幕、开端、发展、高潮、结局、尾声来展开。二是着眼于事件前后对比的,通过描写美与丑、善与恶等对立因素,突出主题。三是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明显的,常见的有总分式、并列式等结构。一般记叙文,常采用“起因、经过、结果”的因果关系而展开。例如,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《狼》就是上面第一种类型的代表。序幕:“一屠晚归”到“止有剩骨”,交代时间、地点、人物。开端:从“途中两狼”到“缀行甚远”,说明屠夫遇到了狼。发展:从“屠惧”到“恐前后受其敌”,点明了屠夫害怕狼。高潮:从“顾野有麦场”到“意暇甚”,突出了屠夫如何御狼。结局:“从屠暴起”到“盖以诱敌”写了屠夫杀死两狼的经过。尾声:“狼亦黠矣”到“止增笑耳”。那是作者的议论:嘲笑了恶狼,赞扬了屠夫。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叶永烈写的《国宝——大熊猫》,就是按因果关系行文的,不过它是由结果到原因,先说结果:大熊猫是我国特有、国际公认、古籍记载的珍贵动物。为了说明这一动物的珍贵,文章从三方面进行原因的分说,一是体态可爱,二是数量稀少,三是动物的活化石。这种由果到因的反映事物的关系显得层次清晰又富于变化,便于加深读者对大熊猫是国宝这一事实的印象。逻辑关系推断文眼这种方法一般较为难以掌握,每每遇到此类的文章时,我启发学生认真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的文章,可否套用相关的格式,准确判断所学的文章应归属上面提及的哪种类型,读懂文章思路后,让学生自己设计板书,标出文章行文文眼。
    总而言之,巧立“文眼”这种做法,关键是强调学生的自学,让学生去生动活泼地猎取知识,真正体现老师是导演,学生是演员,也就是“教为主导,学为主体”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这种方法运用得当,可以高效、全面、积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。

酷游体育官网-app下载*

随机阅读TODAY'S FOCUS